第2节(1/2)
到这句话,戒真和尚陡然仰起了头,反问道:“那与你同行之人……可还记得他的模样?”
怎会不记得?令狐熙张了张嘴,却忽然发现此刻头脑昏昏沉沉,浑身又疼痛,有很多事,竟是一点都想不起来。
他努力回忆了片刻,最终还是悻然放弃。戒真眼神中闪过一丝失望,但脸上依旧平静无波,只是将目光缓缓转向了窟外。
“河陇一带的百姓,陷落之后充作奴婢,被迫摘冠披发、穿兽皮麻衣,不得再着唐人衣衫。有不少老人只要听见中原口音就会泪流不止,还有人偷偷询问:当今天子是否还记得他们这些流离失所的大唐子民?”
陡然黯然的声音带着无需掩饰的惆怅,如一把无形的钝剑,刺入令狐熙的心中。
他 m-o 了 m-o 自己的衣襟。在那里面藏着那封他无论如何都必须送达的书信,这几乎是自吐蕃围城以来,沙洲与长安之间唯一的联系。
那位一时记不起模样的弟兄,那位与他同袍共进的年轻人,或许已经永远地沉睡在戈壁瀚海的深处,甚至连马革裹尸而回的机会都没有。那么至少,就让自己带着他的遗愿,一点点地接近终点……
远处的三界寺大殿后,遥遥地传来几声钟响。今夜的盂兰盆会已近尾声,希望今晚的这场法事,真的能够引领亡者的魂魄,西去极乐。
这样想着,令狐熙渐渐找回了平静。
二?柏舟
风沙遮盖了月光。
当盂兰盆会的灯火散尽时,莫高山上的大风也一阵阵地加紧了。盱眙之间,苍凉的戈壁荒漠就成为了万马奔腾的战场。
沙暴将至。
黄沙卷积而成的庞云,如同被法会招来的冤魂, yi-n 鸷地盘桓在荒漠中。在它面前,庄严富丽的三界寺也显得渺小了。
令狐熙朝着洞窟深处挪了一挪,还没扭头去看戒真和尚的反应,就听洞外“哗啦”一声,沙粒如瀑布般倾倒下来。
空气中充满土的腥味,所幸并没有多少沙粒吹进洞中。外面的昏天黑地,倒显得洞中愈发清净了。
如此恶劣的天候,即便是骁勇善战的吐蕃人恐怕也是不敢轻举妄动的。令狐熙心中踏实了几分,他轻轻合上眼睛,任疲倦困倦包裹住全身。
对面的壁画下,戒真和尚正盘腿而坐。不知为何,令狐熙可以感觉到他的视线正落在自己身上。
这种淡泊如水的目光自然平静。并且让令狐熙再度回想起了二人相遇时的微妙即视感觉。
究竟是在什么时候,见过戒真和尚呢?
头脑中的混沌依旧,疑惑也被带入了沉眠中。令狐熙不记得启程之后自己合过几次眼睛,但毫无疑问地,唯有这次睡得最深沉。
当他再次醒来的时候,沙暴停歇了,远处的荒漠里还有风声呼啸,但听上去已经不那么可怕了。
风灯已熄,洞窟中一片漆黑。唯有那破云而出的月光,照亮洞口前一小片积着流沙的地面。
不知何时,戒真和尚已经站在那里,月光勾勒出他清俊的侧脸。这个发愿长伴青灯古佛的僧人,也只不过是一位韶华青年。他浓密的睫毛在颧骨上投下淡淡的 yi-n 影,这一刻竟像是藏着说不尽的哀愁。
当令狐熙彻底从梦境中清醒过来,他听见了风声中夹杂着一阵极其轻微的吟唱。又过了一会儿工夫,这才愕然听出了吟唱的内容。
“泛彼柏舟,在彼中河。髧彼两髦,实维我仪。之死矢靡它……”
熟悉的词句,出自《诗经?鄘风》中的《柏舟》,原曲已佚。这些年来,长安城内的乐坊又有人重新谱曲传唱。令狐熙自认为不通音律,却也对这首《柏舟》颇为熟悉。
此时此刻,乡音在耳、圆月在天,长安却远在千里之外,如何不叫人生出一股浓浓的惆怅?
只是唯一的违和,便是这首中原女子表露心迹的歌曲,怎么会出自于眼前这位年轻僧侣
怎会不记得?令狐熙张了张嘴,却忽然发现此刻头脑昏昏沉沉,浑身又疼痛,有很多事,竟是一点都想不起来。
他努力回忆了片刻,最终还是悻然放弃。戒真眼神中闪过一丝失望,但脸上依旧平静无波,只是将目光缓缓转向了窟外。
“河陇一带的百姓,陷落之后充作奴婢,被迫摘冠披发、穿兽皮麻衣,不得再着唐人衣衫。有不少老人只要听见中原口音就会泪流不止,还有人偷偷询问:当今天子是否还记得他们这些流离失所的大唐子民?”
陡然黯然的声音带着无需掩饰的惆怅,如一把无形的钝剑,刺入令狐熙的心中。
他 m-o 了 m-o 自己的衣襟。在那里面藏着那封他无论如何都必须送达的书信,这几乎是自吐蕃围城以来,沙洲与长安之间唯一的联系。
那位一时记不起模样的弟兄,那位与他同袍共进的年轻人,或许已经永远地沉睡在戈壁瀚海的深处,甚至连马革裹尸而回的机会都没有。那么至少,就让自己带着他的遗愿,一点点地接近终点……
远处的三界寺大殿后,遥遥地传来几声钟响。今夜的盂兰盆会已近尾声,希望今晚的这场法事,真的能够引领亡者的魂魄,西去极乐。
这样想着,令狐熙渐渐找回了平静。
二?柏舟
风沙遮盖了月光。
当盂兰盆会的灯火散尽时,莫高山上的大风也一阵阵地加紧了。盱眙之间,苍凉的戈壁荒漠就成为了万马奔腾的战场。
沙暴将至。
黄沙卷积而成的庞云,如同被法会招来的冤魂, yi-n 鸷地盘桓在荒漠中。在它面前,庄严富丽的三界寺也显得渺小了。
令狐熙朝着洞窟深处挪了一挪,还没扭头去看戒真和尚的反应,就听洞外“哗啦”一声,沙粒如瀑布般倾倒下来。
空气中充满土的腥味,所幸并没有多少沙粒吹进洞中。外面的昏天黑地,倒显得洞中愈发清净了。
如此恶劣的天候,即便是骁勇善战的吐蕃人恐怕也是不敢轻举妄动的。令狐熙心中踏实了几分,他轻轻合上眼睛,任疲倦困倦包裹住全身。
对面的壁画下,戒真和尚正盘腿而坐。不知为何,令狐熙可以感觉到他的视线正落在自己身上。
这种淡泊如水的目光自然平静。并且让令狐熙再度回想起了二人相遇时的微妙即视感觉。
究竟是在什么时候,见过戒真和尚呢?
头脑中的混沌依旧,疑惑也被带入了沉眠中。令狐熙不记得启程之后自己合过几次眼睛,但毫无疑问地,唯有这次睡得最深沉。
当他再次醒来的时候,沙暴停歇了,远处的荒漠里还有风声呼啸,但听上去已经不那么可怕了。
风灯已熄,洞窟中一片漆黑。唯有那破云而出的月光,照亮洞口前一小片积着流沙的地面。
不知何时,戒真和尚已经站在那里,月光勾勒出他清俊的侧脸。这个发愿长伴青灯古佛的僧人,也只不过是一位韶华青年。他浓密的睫毛在颧骨上投下淡淡的 yi-n 影,这一刻竟像是藏着说不尽的哀愁。
当令狐熙彻底从梦境中清醒过来,他听见了风声中夹杂着一阵极其轻微的吟唱。又过了一会儿工夫,这才愕然听出了吟唱的内容。
“泛彼柏舟,在彼中河。髧彼两髦,实维我仪。之死矢靡它……”
熟悉的词句,出自《诗经?鄘风》中的《柏舟》,原曲已佚。这些年来,长安城内的乐坊又有人重新谱曲传唱。令狐熙自认为不通音律,却也对这首《柏舟》颇为熟悉。
此时此刻,乡音在耳、圆月在天,长安却远在千里之外,如何不叫人生出一股浓浓的惆怅?
只是唯一的违和,便是这首中原女子表露心迹的歌曲,怎么会出自于眼前这位年轻僧侣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