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1节(1/2)
相信祖大寿同志接到援军战败的同志至少有十日了,可似乎还是没有开城投降的打算,不得不让人感叹他真是顽强……
“皇上,退兵吧!士兵和战马都扛不住了!”
我们的阵营中也有些意志不坚定的,但大多数人还是渴望打败祖大寿的,他在辽东战场的年月很长了,是大清整个一代人梦想干掉的目标之一。
“我反对!城中守军现如今都快把平民百姓吃光了,接下来吃什么?恐怕就是士兵之间互相厮杀!如果祖大寿不投降,不出半月守城军队必会起内乱,到时我们就能成功拿下大凌河城。”
“皇上,臣观祖大寿已下决心殉城以守,半月之中明军或还有援军到,而我军疲乏,若再来一路人马,就危险了。”这种情况倒真有可能发生。
“眼下我们是人困马乏,臣认为最好的办法是让兵将轮班回家休整,留一半的人在此,祖大寿就无法突围而出。”保守派哪里都有。
不出所料,聚众集议是议不出什么名堂的,纷纷扰扰之后,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皇太极,走还是留,还得他一言而决。
要是寻常状况下的皇太极,我敢肯定他是不会放过打下大凌河城的大好机会的。可最近盛京传来了一条有份量的喜讯——海蓝珠怀孕了,心爱的女人有了孩子,大凌河城外最归心似箭的男人当非皇太极莫属。
就在黄哥哥下决定的前一刻,主帐外响起一片喧哗声,有人进来通报,原来是祖大寿派人来商谈投降事宜。皇太极喜出望外,赶忙叫进。
来人献上了祖大寿的一封信和一颗人头,信上说愿意开城投降,条件是皇太极发誓不杀城内的百姓和降兵,为了表示诚意,随信附上了副将何可纲的人头,此人因为不同意投降,被祖大寿下令斩首。
那一瞬,皇太极的表情都快喜极而泣了,一口答应了祖大寿的要求,约定次日午时举行受降仪式。
第二天,一切都很顺利的进行,我也终于见到了大名鼎鼎的祖大寿同志,他一脸宁定平和,好像所有闹心的事情都尘埃落定了的样子,完全看不出来是打着主意要降而复叛的。
在城外走完过场,大家伙进到城中各自负责一部分缴械和安置工作,这三万降兵数量达到了整个大清兵力的三分之一,如今却只能任人鱼肉,不得不让人感叹大明真的是日暮西山。
祖大寿和皇太极是最闲的人了,一个是最高领导,用不着他做什么,一个是新进降将,没有职务,也就没有活干。两个人凑一起,演起了良将得遇明君的戏码,皇太极赐下御服黑狐帽、貂裘、雕鞍、白马以表示自己对祖大寿同志的重视和喜爱,祖大寿同志应景的摆出为明主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姿态,完全不复见前一日的你死我活,怪恶心人的……
天微黑的时候,我结束工作,等着人来叫,结果人是来了,但不是为了预料中欢迎祖大寿加入举行的晚宴。
走入主帐,发现皇太极和祖大寿都在,黄哥哥看起来有些兴奋,祖大寿还是波澜不兴的表情,左手却紧攥成拳挨在扶手上,看得出他很紧张。他也该紧张,忽悠皇太极可不是件惬意的活。
“多尔衮,祖将军刚才自请归锦州为内应助我们夺城,大凌河城还需要善后,你领一军前往锦州策应祖将军。”
皇太极真会算计!祖大寿一投降就急着要为大清立这么大个功劳,这不可疑吗?他多半也怀疑,只是他舍不得放弃他梦寐以求的锦州城,有一丝可能就绝不会放过。派我去配合祖大寿同志,倘若有诈,危险的也是我。
如果是原版的多尔衮大概不会多想,人家祖大寿的四个儿子都在皇太极手里攥着呢,所谓“不孝有三无后为大”,智商不够高、心眼不够多的寻常人哪能想到那去。
我微笑领命而去。
也好,反正我也没安什么好心,扯平了……
弑君(一)
祖大寿在前面“逃命”,我隔了一天的路程在后面衔尾追杀,追是当
“皇上,退兵吧!士兵和战马都扛不住了!”
我们的阵营中也有些意志不坚定的,但大多数人还是渴望打败祖大寿的,他在辽东战场的年月很长了,是大清整个一代人梦想干掉的目标之一。
“我反对!城中守军现如今都快把平民百姓吃光了,接下来吃什么?恐怕就是士兵之间互相厮杀!如果祖大寿不投降,不出半月守城军队必会起内乱,到时我们就能成功拿下大凌河城。”
“皇上,臣观祖大寿已下决心殉城以守,半月之中明军或还有援军到,而我军疲乏,若再来一路人马,就危险了。”这种情况倒真有可能发生。
“眼下我们是人困马乏,臣认为最好的办法是让兵将轮班回家休整,留一半的人在此,祖大寿就无法突围而出。”保守派哪里都有。
不出所料,聚众集议是议不出什么名堂的,纷纷扰扰之后,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皇太极,走还是留,还得他一言而决。
要是寻常状况下的皇太极,我敢肯定他是不会放过打下大凌河城的大好机会的。可最近盛京传来了一条有份量的喜讯——海蓝珠怀孕了,心爱的女人有了孩子,大凌河城外最归心似箭的男人当非皇太极莫属。
就在黄哥哥下决定的前一刻,主帐外响起一片喧哗声,有人进来通报,原来是祖大寿派人来商谈投降事宜。皇太极喜出望外,赶忙叫进。
来人献上了祖大寿的一封信和一颗人头,信上说愿意开城投降,条件是皇太极发誓不杀城内的百姓和降兵,为了表示诚意,随信附上了副将何可纲的人头,此人因为不同意投降,被祖大寿下令斩首。
那一瞬,皇太极的表情都快喜极而泣了,一口答应了祖大寿的要求,约定次日午时举行受降仪式。
第二天,一切都很顺利的进行,我也终于见到了大名鼎鼎的祖大寿同志,他一脸宁定平和,好像所有闹心的事情都尘埃落定了的样子,完全看不出来是打着主意要降而复叛的。
在城外走完过场,大家伙进到城中各自负责一部分缴械和安置工作,这三万降兵数量达到了整个大清兵力的三分之一,如今却只能任人鱼肉,不得不让人感叹大明真的是日暮西山。
祖大寿和皇太极是最闲的人了,一个是最高领导,用不着他做什么,一个是新进降将,没有职务,也就没有活干。两个人凑一起,演起了良将得遇明君的戏码,皇太极赐下御服黑狐帽、貂裘、雕鞍、白马以表示自己对祖大寿同志的重视和喜爱,祖大寿同志应景的摆出为明主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姿态,完全不复见前一日的你死我活,怪恶心人的……
天微黑的时候,我结束工作,等着人来叫,结果人是来了,但不是为了预料中欢迎祖大寿加入举行的晚宴。
走入主帐,发现皇太极和祖大寿都在,黄哥哥看起来有些兴奋,祖大寿还是波澜不兴的表情,左手却紧攥成拳挨在扶手上,看得出他很紧张。他也该紧张,忽悠皇太极可不是件惬意的活。
“多尔衮,祖将军刚才自请归锦州为内应助我们夺城,大凌河城还需要善后,你领一军前往锦州策应祖将军。”
皇太极真会算计!祖大寿一投降就急着要为大清立这么大个功劳,这不可疑吗?他多半也怀疑,只是他舍不得放弃他梦寐以求的锦州城,有一丝可能就绝不会放过。派我去配合祖大寿同志,倘若有诈,危险的也是我。
如果是原版的多尔衮大概不会多想,人家祖大寿的四个儿子都在皇太极手里攥着呢,所谓“不孝有三无后为大”,智商不够高、心眼不够多的寻常人哪能想到那去。
我微笑领命而去。
也好,反正我也没安什么好心,扯平了……
弑君(一)
祖大寿在前面“逃命”,我隔了一天的路程在后面衔尾追杀,追是当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