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4节(2/2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

的事要信尉缭的,年都能过错。所以还是要做两手准备。

    武力不足,装备来凑。在赵琨出生的时候,武林已经变成了传说,因为武功再高也怕枪子。虽说以大秦的生产力还不能制造出十分先进的枪械,但赵琨捣鼓的炼钢厂和各种小作坊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,弄一批火铳、鸟铳(火绳枪、燧发枪)是没问题的。据说明朝戚继光带领的戚家军就装备有鸟铳1080支,射程能够达到两百步,精度也不错。功能接近于近代步枪,就是口径小一些,击发慢一点,威力有限。

    当初打造红衣大炮的时候,赵琨就已经安排了人手制作鸟铳的各种配件,现如今,只要将配件组装起来就是鸟铳的样品。算算时间,东西这两天就会送来的。

    不过尉缭对徒弟也是真好。

    赵琨目送尉缭和徐福挤在一起,拳来脚往地打出门去,唇角微扬。

    尉缭操心得很,已经抬脚跨过门槛,还不忘回头叮嘱赵琨,“最近新郑那边有些异动,徒弟,小心你那些至今仍然以韩人自居的亲戚!”

    新郑是韩国的旧都之一,但秦灭韩以后,韩王安连同韩国的宗室已经全部被自愿迁徙到咸阳,过着名为王侯,其实失去自由,只算是高级俘虏的日子。具体说就是饮食、器物、出行的排场等都还过得去,符合诸侯的规格。至少到目前为止,秦王政没有在公开场合给过韩王安这个阶下囚难堪,但他被软禁了,通常只能在一定区域内活动。

    韩国故地都改成颍川郡了,还有什么需要当心的?赵琨听得云里雾里,他想问清楚一点,然而尉缭走得太快,一晃神的工夫,已经瞧不见人影。

    亲戚……萱姬才被敲打过,应当没那个胆量。难道是张良?

    也不怪张良拎不清,其实就算秦国官吏,也还没有习惯把韩赵地区的百姓当成自己人。东周列国之间的乱战延续了两百多年,秦韩赵魏楚燕齐七国的度量衡、钱币、法律、文字、车轨等各自发育,不同的制度几乎涉及到行政、商业、社会治理、手工业等各个重要的领域。在制度上无法兼容的差异,也是战国诸侯彼此攻扞不休的原因之一。

    韩赵纳入秦国版图的时间太短了,人心还没有归附。很多人还在为复国奔走。张良正处于热血又中二的年纪,幻想一下辅佐韩王安恢复韩国的宗庙祭祀,立不世之功,不奇怪。

    赵琨长叹一声,换了装清水的浴桶,加了两瓶自制的玫瑰露,用花香掩去药味。

    沐浴过后,岁安送来一套用冰纨制作的新衣裳给赵琨。是齐国最近流行的款式,质地十分轻薄柔软,穿在身上清凉生风,仿佛自带空调。缺点也十分明显,近看特别透,哪怕叠上三重,仍然能清晰地窥见肤色。不过不出门、不会客,在屋里图个凉快也无所谓。

    再从冰鉴之中取一些冰镇的鲜果,简直不要太惬意。虽说秦王政不是那种穷奢极欲的君王,但长夏消暑的需求也和一般人别无二致,所以《周礼》上记载的,周王室为了保证夏天有冰块供应,特意成立的专门管理冰窖的部门——“冰政”,秦国也有样学样,照搬过来。大秦的工匠还发明了一种空心铜柱,里边可以放一些窖藏保存到夏天的冰块给室内降温。

    尽管冰的数量十分有限,基本只供应王公贵族,在黑市上的价格堪比白银,但赵琨这里一向是不缺冰的——他自己就有几十个冰窖,不够还可以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