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节(1/2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

工种植的药材,价钱也不便宜。

    地里刨食的老百姓,总是很容易被生活里的各种难处压倒。

    这些日子宁澜经常去阿爷家照应,罗舅舅习惯自己扛事,手头的钱用完了便想把牛卖了,幸亏宁澜在给拦住了。

    光靠采草药解决不了罗家的眼下的困难,宁澜想了两日想到一个靠中药做的养生糕点“八珍糕”。

    “八珍糕”创于明代,本为御医陈实功的家传秘方,他一生注重脾胃气血的保养,寿命达到 80 多岁。

    陈实功在《外科正宗》一书中留下了八珍糕的方子,并称其“服至百日,轻身耐老,壮助元阳,培养脾胃,妙难尽述”。有据可查乾隆和慈禧都极其喜食八珍糕。

    八珍膏需要山药、茯苓、白术、薏米仁、芡实、白扁豆、莲子、山楂各 5 克,糯米、粳米各 250 克。

    白扁豆炒至表面焦黄,山药炒至微黄,所有原料碾粉并混合均匀,然后用糖水揉成软硬适中的面团,醒 20 分钟。

    醒好的面团切分成大小一样的剂子,放入模具中做成糕胚,再上锅蒸 30 分钟即可。

    用了山楂的八珍糕健脾消积,若将山楂换成人参或者党参,则可以增补元气,强身健体。

    这里宁澜好像没见过党参,人参价格又高,所以便选用了山楂。宁澜买够原料,先教舅妈做了,做的时候阿奶还有表妹明芳都过来帮手,几人熟练后一天能做出不少。

    八珍糕哪怕是用了山楂成本是不低的,宁澜没有打算叫舅舅去镇上摆摊卖,而是带着舅舅去找了刘承,之后的事宁澜就没再管过了。

    四月份温度适宜,宁澜忙着嫁接栗子苗,嫁接成功的栗子苗还要养护,顺利的话到第二年秋季才能种植。

    宁澜之前种在院子里的两颗桃树都死了,他去镇上找了几本农书没有找到关于果树嫁接的,就厚着脸皮向宁致文请教,没想到宁致文真是知道的。

    这里很多书籍都被世家大族把控,没有一定地位根本接触不到,也怪不得宁澜在镇上根本找不到有用的农书。

    嫁接栗子树的事一时急不来,宁澜只得耐下心来慢慢研究试验。

    六月院中的荷花盛开,宁澜又做了一坛荷花酒,炙过后用泥封了埋在地下。宁致文爱酒,宁澜就投其所好。

    小麦收完,罗舅舅便把宁澜借的银子还了,并且承诺过两个月给宁澜送八珍糕的分成,八珍糕给刘承家的茶楼带来了不少生意,刘承正安排了人把八珍糕往外卖。

    罗明远同罗舅舅一起来的,郑重的给宁澜道了谢。

    ......

    “公子,宁公子送来一坛桃花酿和两盒八珍糕,”这日午时,张九如刚忙完,小满就过来了。

    “他人呢?”

    “宁公子等了片刻,我看他有些困,叫他去客房休息了。”

    “你去叫厨房添两个菜,等宁澜醒了我同他一起吃饭。”

    “是,”小满听吩咐下去安排了。

    “九哥,你怎么不叫我呀,”宁澜睡醒,不知几时,推开门就看见了园中凉亭下坐着的张九如。

    “今日天气舒爽,我正好在院中吹吹风,”张九如向宁澜挥手,“过来,我们今日就在这儿用饭。”

    张九如准备的午餐是一道笋蒸鹅,一道东坡脯,一道清炒时蔬,一道莲藕汤,还有一碟素馅包子。几道菜量都不大,两个人吃也不会浪费。

    宁澜尤其对东坡脯感兴趣,原以为是猪肉,尝过之后才知道是鱼肉做成的。

    东坡脯是《事林广记》种记载的做法:鱼肉切作横条,用盐醋腌过,在粗纸上渗干汁液,香料磨粉同黄豆粉拌匀,鱼条轻轻裹一层粉,再刷一遍麻油,晒到半干,吃的时候煎熟即可。

    “好吃,”宁澜又夹了一块东坡脯细细品尝,口感层次丰富,鱼肉很有嚼劲,香料的味道也很特别。

    张九如帮宁澜把桃花酿满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