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0节(1/2)
打破这些臣子的底线。比如,偶尔用玉玺来盖个章。
这方面他也没有迫不及待,更重要的事情是在治下的州郡招贤纳士,设医馆、办学校,修路开渠,推广科学养殖和优良的粮食种子。
在荀澜和一众官员的努力下,仅三四年,中原大地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随着杂交水稻的推广,素来人少地多的江南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。中原大地的流民在官府的指引下南下,和兵卒们一道,成为了当地开荒的主要劳动力。杂交水稻产量极高,如今在江南,在改良的曲辕犁助力下,每个壮年农人可以养活三个五口之家。农户以家里余粮和官府换得盐、锄头、镰刀等生活必需品,攒两年余粮,甚至还能换到百姓家的奢侈品——铁锅。
百姓分得了土地,家里有了余粮。因着耕种效率的提高,社会大量的劳动力被从农耕中解放出来,从事畜牧养殖、工厂制造等行业。
大大小小的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,纺织、造纸、制瓷、榨油、酒、醋、酱、糖等的酿造加工等行业迅猛发展,大量的生产降低了商品的价格,本来是大户人家才能用得起的油、酒、醋、酱、糖等产品,逐渐上了富农的餐桌。
更大的变化是,随着纸笔价格的下降和一对夫妻能够养活家里老幼,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送自己孩子去读书识字。
报纸上可是天天刊登:好好学习,考取了功名,日后就能当大官。对于地里刨食的人家而言,若是家里能出来一个官吏,那可是祖坟冒青烟的大好事。更何况,五岁以上,十四岁以下的少年少女读书都是免费的,还包一顿午饭。
光午饭一项,就足以让普通百姓心动,每个学校的午饭给的都相当足。大家都是从苦日子过来的,以前粮食少的时候,一天能吃一顿饱饭就是好日子了。所以不管是望子成龙、盼女成凤,还是目光短浅只想蹭饭的父母,大都送子女去读书。
荀澜丝毫不心疼粮食:距离扫除文盲、引导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三观又迈出了了关键性的一步,这些都是华夏未来的进步知识分子啊。
公元197年,天下大旱,甚至还起了蝗灾。荀澜治下的州郡因为水渠的修建和广挖水井,受灾面积有限。早有准备的他放出了大量的鸭子,抵抗蝗灾。并出动许多将士,以大网捕蝗,蝗灾很快就得到了平息。
他在蝗灾之后及时开仓救济灾民,让百姓安然无恙地度过了这场灾难。但凉州和益州的百姓就没那么幸运了,益州因为张鲁、刘璋等军阀的混战,无力也无心救灾。
民怨沸腾之际,荀澜派赵云带兵入川,先后击败张鲁、刘璋。从大汉第一武学院毕业的优秀生庞统、司马懿和凌统在战争中脱颖而出,在献策和杀敌方面积攒的功勋足以升任县长。
当地的兵卒亦无心抵抗,听说中原王来了还有欢呼着去开城门的。
短短三个月,历史上蜀汉的根基、有千里沃土的天府之国皆归荀澜。
荀澜调戏志才为益州牧,在益州别驾选人任命时,他特地空了个职位,只任命赵云一个别驾,相比其他州郡三个别驾的人数,的确是少了。
此时,从大汉第一武学院的诸葛亮,以文理考试第一名的成绩,天下闻名,成为荀澜钦点的状元郎。
荀澜指着年仅十七岁的诸葛亮,对前往益州的戏志才笃定道:“不出两年,你必定能够回来。”
戏志才笑道:“能让每门科目都拿满分的状元郎当我的书佐,我都有些惭愧了。”
那深奥难懂的生物题让他来做都拿不到满分,也不知道这些尖子班的学生们是怎么学习的,居然一个赛一个的聪慧。
在学校里亲自授课的时候,戏志才都明显感到:“真是一浪推一浪,都感觉自己老了。”尤其是这个诸葛亮的学生,发明了“连弩”,可连续发射十箭,在对付乌桓人和张鲁、刘璋军队时派上了大用处。他还在板车的基础上,制作了一种“木牛流马”的运输工具,便于山地粮草运输,在
这方面他也没有迫不及待,更重要的事情是在治下的州郡招贤纳士,设医馆、办学校,修路开渠,推广科学养殖和优良的粮食种子。
在荀澜和一众官员的努力下,仅三四年,中原大地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随着杂交水稻的推广,素来人少地多的江南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。中原大地的流民在官府的指引下南下,和兵卒们一道,成为了当地开荒的主要劳动力。杂交水稻产量极高,如今在江南,在改良的曲辕犁助力下,每个壮年农人可以养活三个五口之家。农户以家里余粮和官府换得盐、锄头、镰刀等生活必需品,攒两年余粮,甚至还能换到百姓家的奢侈品——铁锅。
百姓分得了土地,家里有了余粮。因着耕种效率的提高,社会大量的劳动力被从农耕中解放出来,从事畜牧养殖、工厂制造等行业。
大大小小的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,纺织、造纸、制瓷、榨油、酒、醋、酱、糖等的酿造加工等行业迅猛发展,大量的生产降低了商品的价格,本来是大户人家才能用得起的油、酒、醋、酱、糖等产品,逐渐上了富农的餐桌。
更大的变化是,随着纸笔价格的下降和一对夫妻能够养活家里老幼,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送自己孩子去读书识字。
报纸上可是天天刊登:好好学习,考取了功名,日后就能当大官。对于地里刨食的人家而言,若是家里能出来一个官吏,那可是祖坟冒青烟的大好事。更何况,五岁以上,十四岁以下的少年少女读书都是免费的,还包一顿午饭。
光午饭一项,就足以让普通百姓心动,每个学校的午饭给的都相当足。大家都是从苦日子过来的,以前粮食少的时候,一天能吃一顿饱饭就是好日子了。所以不管是望子成龙、盼女成凤,还是目光短浅只想蹭饭的父母,大都送子女去读书。
荀澜丝毫不心疼粮食:距离扫除文盲、引导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三观又迈出了了关键性的一步,这些都是华夏未来的进步知识分子啊。
公元197年,天下大旱,甚至还起了蝗灾。荀澜治下的州郡因为水渠的修建和广挖水井,受灾面积有限。早有准备的他放出了大量的鸭子,抵抗蝗灾。并出动许多将士,以大网捕蝗,蝗灾很快就得到了平息。
他在蝗灾之后及时开仓救济灾民,让百姓安然无恙地度过了这场灾难。但凉州和益州的百姓就没那么幸运了,益州因为张鲁、刘璋等军阀的混战,无力也无心救灾。
民怨沸腾之际,荀澜派赵云带兵入川,先后击败张鲁、刘璋。从大汉第一武学院毕业的优秀生庞统、司马懿和凌统在战争中脱颖而出,在献策和杀敌方面积攒的功勋足以升任县长。
当地的兵卒亦无心抵抗,听说中原王来了还有欢呼着去开城门的。
短短三个月,历史上蜀汉的根基、有千里沃土的天府之国皆归荀澜。
荀澜调戏志才为益州牧,在益州别驾选人任命时,他特地空了个职位,只任命赵云一个别驾,相比其他州郡三个别驾的人数,的确是少了。
此时,从大汉第一武学院的诸葛亮,以文理考试第一名的成绩,天下闻名,成为荀澜钦点的状元郎。
荀澜指着年仅十七岁的诸葛亮,对前往益州的戏志才笃定道:“不出两年,你必定能够回来。”
戏志才笑道:“能让每门科目都拿满分的状元郎当我的书佐,我都有些惭愧了。”
那深奥难懂的生物题让他来做都拿不到满分,也不知道这些尖子班的学生们是怎么学习的,居然一个赛一个的聪慧。
在学校里亲自授课的时候,戏志才都明显感到:“真是一浪推一浪,都感觉自己老了。”尤其是这个诸葛亮的学生,发明了“连弩”,可连续发射十箭,在对付乌桓人和张鲁、刘璋军队时派上了大用处。他还在板车的基础上,制作了一种“木牛流马”的运输工具,便于山地粮草运输,在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