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5节(1/2)
育气定神闲地拒绝:“等我干完活儿。”
梁珩便安静地陪他吹豆子,糖衣被他咬破的轻响像早间沾着晨露的细叶挠过人脚踝。豆子吹完,糖葫芦也已经吃完了。
沈育袖手看着他,意思是,你现在又给我什么呢?
梁珩从袖袋里掏出一只沉重的钱袋,丢给沈育,打开一看里面全是白花花的银锭。
“上次当掉玉冠给不识货的人,才换了一碗参汤,”梁珩不屑地道,“这次才值了价嘛。喏,别说一间书院,我还可以送你一座三进的府邸。”
沈育拿着钱袋好半天没说话,忽然倾身在梁珩嘴角亲了一下。
“甜的。”
“我可没有吃得满嘴都是。”
“是槐花,”沈育说,“槐花开了,摘了给你泡花茶。”
第116章 一念喜
取名字?
取名字还不简单!
首先,它是一家书院。其次,它是一家坐落于嶂山脚下的书院。
郡守大笔一挥——就叫,嶂麓书院。
好!众人鼓掌。太精辟了,有文采!
木匠将郡守大人的墨宝雕刻到匾额上,填以丹砂金粉,高高挂上门梁。盘在楹联上的爆竹噼里啪啦一通乱叫,场面立时热闹起来。来了几十个工人,搬抬书案与卷席进院子,嶂山郡守拉着沈育的手说:“先生,你肯来咱们这学风不振的偏乡启蒙授业,本官无以为报,自费为书院做了一套乌木案几。想来书院新建,百废待兴,希望这些东西都派得上用场,先生勿要嫌弃!”
沈育嘴角抽了一抽:“不嫌弃,多谢大人美意。”
郡守真诚地凝望他:“先生,我们嶂山的孩子们就交给你了!”
是矣,嶂麓书院并不会成为文人墨客的清谈会所,也不会是才子俊茂的受业场馆,而是嶂山郡年龄在十五岁以下的少年学童发蒙启智之地。换句话说,沈育之前的教材都白准备了,他只需要教小孩识字记数。
梁珩宽慰他道:“先教得小人,才能教大人嘛。你看你二十来岁,嘴上胡须都不留,哪里像个有资历的教书先生?等你年过而立,蓄上两撇胡须,再去教青年书生,不就能镇住他们了?”
沈育答道:“我又不是为了这事不满。”
“那是为什么?”
沈育有点恼火,手执苕帚,对坐在门墩石狮上看热闹的梁珩说:“请那么多人来开府,结果爆竹屑弄得满地都是,打扫干净要到什么时候啊!”
书院落成后不久,崔季过来看看有什么能帮忙的,三人聚在空旷的学堂里讨论如何招揽学生。
崔季道:“这事儿你应该找郡守帮忙,书院是他主张建立的,他可不能放手给你就不闻不问了。”
“郡守的确帮忙宣传了,”沈育说,“可是没有人家愿意送小孩儿过来。”
“这可奇了。”
“不奇不奇,”梁珩道,“你也不看看,书院就他一个讲师,还这么年轻脸嫩,哪家父母能信任?”
“我看他脸嫩,你倒是喜欢得很。”崔季说。
“不要讨论这个话题,”沈育擦掉额汗,“小叔,你要是愿意过来做一阵子讲师,我们就有两位教书先生了。”
崔季:“好的,好的,小忙而已,不值一提……等一下,谁是你小叔?”
在崔季的建议下沈育给远在望都城的宋均写了封信。
宋均新任治粟官,虽然不知干得如何,但他本性较真,又公正严谨,料想身处何处都能一丝不苟,得到重用。沈育只在信中提及如今安家立业的所在,意思是宋均若想起探望故人,不至于找不到地方。谁料,不多日,宋均就拿着书信敲开了嶂麓书院的大门。
彼时书院仅有的三人正在学堂里围炉吃汤锅。
偌大一个正堂无人使用,不免寂寞,他们就在书案上摆满新鲜蔬菜瓜果和腌入味的肉丸鱼片。
梁珩便安静地陪他吹豆子,糖衣被他咬破的轻响像早间沾着晨露的细叶挠过人脚踝。豆子吹完,糖葫芦也已经吃完了。
沈育袖手看着他,意思是,你现在又给我什么呢?
梁珩从袖袋里掏出一只沉重的钱袋,丢给沈育,打开一看里面全是白花花的银锭。
“上次当掉玉冠给不识货的人,才换了一碗参汤,”梁珩不屑地道,“这次才值了价嘛。喏,别说一间书院,我还可以送你一座三进的府邸。”
沈育拿着钱袋好半天没说话,忽然倾身在梁珩嘴角亲了一下。
“甜的。”
“我可没有吃得满嘴都是。”
“是槐花,”沈育说,“槐花开了,摘了给你泡花茶。”
第116章 一念喜
取名字?
取名字还不简单!
首先,它是一家书院。其次,它是一家坐落于嶂山脚下的书院。
郡守大笔一挥——就叫,嶂麓书院。
好!众人鼓掌。太精辟了,有文采!
木匠将郡守大人的墨宝雕刻到匾额上,填以丹砂金粉,高高挂上门梁。盘在楹联上的爆竹噼里啪啦一通乱叫,场面立时热闹起来。来了几十个工人,搬抬书案与卷席进院子,嶂山郡守拉着沈育的手说:“先生,你肯来咱们这学风不振的偏乡启蒙授业,本官无以为报,自费为书院做了一套乌木案几。想来书院新建,百废待兴,希望这些东西都派得上用场,先生勿要嫌弃!”
沈育嘴角抽了一抽:“不嫌弃,多谢大人美意。”
郡守真诚地凝望他:“先生,我们嶂山的孩子们就交给你了!”
是矣,嶂麓书院并不会成为文人墨客的清谈会所,也不会是才子俊茂的受业场馆,而是嶂山郡年龄在十五岁以下的少年学童发蒙启智之地。换句话说,沈育之前的教材都白准备了,他只需要教小孩识字记数。
梁珩宽慰他道:“先教得小人,才能教大人嘛。你看你二十来岁,嘴上胡须都不留,哪里像个有资历的教书先生?等你年过而立,蓄上两撇胡须,再去教青年书生,不就能镇住他们了?”
沈育答道:“我又不是为了这事不满。”
“那是为什么?”
沈育有点恼火,手执苕帚,对坐在门墩石狮上看热闹的梁珩说:“请那么多人来开府,结果爆竹屑弄得满地都是,打扫干净要到什么时候啊!”
书院落成后不久,崔季过来看看有什么能帮忙的,三人聚在空旷的学堂里讨论如何招揽学生。
崔季道:“这事儿你应该找郡守帮忙,书院是他主张建立的,他可不能放手给你就不闻不问了。”
“郡守的确帮忙宣传了,”沈育说,“可是没有人家愿意送小孩儿过来。”
“这可奇了。”
“不奇不奇,”梁珩道,“你也不看看,书院就他一个讲师,还这么年轻脸嫩,哪家父母能信任?”
“我看他脸嫩,你倒是喜欢得很。”崔季说。
“不要讨论这个话题,”沈育擦掉额汗,“小叔,你要是愿意过来做一阵子讲师,我们就有两位教书先生了。”
崔季:“好的,好的,小忙而已,不值一提……等一下,谁是你小叔?”
在崔季的建议下沈育给远在望都城的宋均写了封信。
宋均新任治粟官,虽然不知干得如何,但他本性较真,又公正严谨,料想身处何处都能一丝不苟,得到重用。沈育只在信中提及如今安家立业的所在,意思是宋均若想起探望故人,不至于找不到地方。谁料,不多日,宋均就拿着书信敲开了嶂麓书院的大门。
彼时书院仅有的三人正在学堂里围炉吃汤锅。
偌大一个正堂无人使用,不免寂寞,他们就在书案上摆满新鲜蔬菜瓜果和腌入味的肉丸鱼片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