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3节(1/2)
却又不知道是流珠还是哪些下人迅速地退了下去怕自己听见。
其实没什么。
他拖着这么久,已经都习惯了……
七夕……七夕。
终于到了七夕。
内心强大到了旁人莫及的地步,硬生生地拖了这么久,李从嘉仅仅是为了报复他撒手而去。
这一次,是你负约了。
碧桃重开几度,曾经有人浅笑风华,有人不可一世,含着他的指尖不知道日后的一切的苦难折磨。
五十万大军围城,天降大雪的受降仪式。
热闹地花行街上,忽如一阵落花似雪,片片绯红。
那深色衣裳的人笑起来拥着他不松手,轻轻俯身吹落了他肩上的桃花。身后是烧毁后重建了的笙鼎楼,远处的皇宫高阁依旧,只是微微黯了颜色。
"凤凰台上的杏花今年可是依旧?"
"一起去看看。"缠紧了的手指。
缓缓行远。
赵匡胤收起伞,雨停了。"晚一些时候,去笙鼎楼定了烟雾饼,你不是总想着……"
"好。"他很难得地应下了。
作者有话要说:
☆、【番外:七夕祭】天教长少年(下)
什么东西噼啪地吹打而开,一阵温热的香风冲进了室内,流珠骤然惊醒。
眼前是自己的家,毕竟是金陵城外的郊野,只是很干净规整的居所,不至像翠柳巷子一样贫寒,一切的生活尚安。被一阵风撞开了的窗子不住地敲打,案上贡着的那袭浅碧色的衣裳稳妥依旧,没有任何变化。
她安静下来,满面泪痕,胡乱地擦去了,愣愣坐在榻上不知如何是好。
"国主……"半晌还是唤起来,她亲眼看见他最后那几日有多痛苦,一直在挣扎,一直在忍。
云淡风轻地笑,碧桃落了的时候他的意识已经开始出现混乱,分不清是真的睡了,还是一直只是他自己没有意识地昏沉醒不过来,却总是在念着七夕的时候骤然清醒。
他就是不肯早一分一刻离开。他要证明李从嘉从来不食言,只是世事难料。
烛火熄了,黑暗中她不住地 M-o 索,终于找到了他最后所书的那两个血字,若不是这样的字句,她或许便不会有活着回来的勇气。
血迹早就干涸了,活着。
要活着。
一直坐到了天明,却如同受到了指引一般终于下了决心。
"娘,我要进城去。"她终于收拾好了东西,捧着那不许别人探看的细软离开。
村外浅浅的小溪畔,她记得城破之前,李从嘉嘱托过她带走女英,那时候怎么也不肯,却是让他的一个动作定下了心。
他其实已经看不见了,却将手遮在了自己眼上,她也什么都望不穿,在凉薄的手下感受到黑暗里一切重归死寂,这种时候人心底的声音很容易被无限放大。
于是她是想起了家的,家门口的小溪,清冽的水波。
如今,还是一样,流珠沿着支流一路走,终于顺着秦淮河道重新回到了金陵城。
竟然同她梦见的一样,恢复了的街道,重建过后的笙鼎楼,人来人往,百姓渐渐从怆痛中平复,好在那继位者仍旧是对江南施行了仁政,没有什么苛责的意思。
赵光义还是努力地在偿还么。
到了秦淮内河之畔,她一个人眼望着重投奢靡怀抱的旧日光景,控制不住地哀痛出声,两岸有些文人墨客把酒临风,看见一个年轻女子捧着些什么独自哀哭,只是摇头叹息,哪里懂得她的心情。
没有改变的秦淮河,这里的一幕一幕悲喜沉凉再不会被人提起,曾经的少年皓腕凝雪,碧衣倾国,都只剩下老人口中的只言片语,除了一些附会的传奇,不会再有人懂得他的苦,不会再有人懂得他的执念。
生于七夕,死于七夕,千百年后会不会有人焚香以祭?
其实没什么。
他拖着这么久,已经都习惯了……
七夕……七夕。
终于到了七夕。
内心强大到了旁人莫及的地步,硬生生地拖了这么久,李从嘉仅仅是为了报复他撒手而去。
这一次,是你负约了。
碧桃重开几度,曾经有人浅笑风华,有人不可一世,含着他的指尖不知道日后的一切的苦难折磨。
五十万大军围城,天降大雪的受降仪式。
热闹地花行街上,忽如一阵落花似雪,片片绯红。
那深色衣裳的人笑起来拥着他不松手,轻轻俯身吹落了他肩上的桃花。身后是烧毁后重建了的笙鼎楼,远处的皇宫高阁依旧,只是微微黯了颜色。
"凤凰台上的杏花今年可是依旧?"
"一起去看看。"缠紧了的手指。
缓缓行远。
赵匡胤收起伞,雨停了。"晚一些时候,去笙鼎楼定了烟雾饼,你不是总想着……"
"好。"他很难得地应下了。
作者有话要说:
☆、【番外:七夕祭】天教长少年(下)
什么东西噼啪地吹打而开,一阵温热的香风冲进了室内,流珠骤然惊醒。
眼前是自己的家,毕竟是金陵城外的郊野,只是很干净规整的居所,不至像翠柳巷子一样贫寒,一切的生活尚安。被一阵风撞开了的窗子不住地敲打,案上贡着的那袭浅碧色的衣裳稳妥依旧,没有任何变化。
她安静下来,满面泪痕,胡乱地擦去了,愣愣坐在榻上不知如何是好。
"国主……"半晌还是唤起来,她亲眼看见他最后那几日有多痛苦,一直在挣扎,一直在忍。
云淡风轻地笑,碧桃落了的时候他的意识已经开始出现混乱,分不清是真的睡了,还是一直只是他自己没有意识地昏沉醒不过来,却总是在念着七夕的时候骤然清醒。
他就是不肯早一分一刻离开。他要证明李从嘉从来不食言,只是世事难料。
烛火熄了,黑暗中她不住地 M-o 索,终于找到了他最后所书的那两个血字,若不是这样的字句,她或许便不会有活着回来的勇气。
血迹早就干涸了,活着。
要活着。
一直坐到了天明,却如同受到了指引一般终于下了决心。
"娘,我要进城去。"她终于收拾好了东西,捧着那不许别人探看的细软离开。
村外浅浅的小溪畔,她记得城破之前,李从嘉嘱托过她带走女英,那时候怎么也不肯,却是让他的一个动作定下了心。
他其实已经看不见了,却将手遮在了自己眼上,她也什么都望不穿,在凉薄的手下感受到黑暗里一切重归死寂,这种时候人心底的声音很容易被无限放大。
于是她是想起了家的,家门口的小溪,清冽的水波。
如今,还是一样,流珠沿着支流一路走,终于顺着秦淮河道重新回到了金陵城。
竟然同她梦见的一样,恢复了的街道,重建过后的笙鼎楼,人来人往,百姓渐渐从怆痛中平复,好在那继位者仍旧是对江南施行了仁政,没有什么苛责的意思。
赵光义还是努力地在偿还么。
到了秦淮内河之畔,她一个人眼望着重投奢靡怀抱的旧日光景,控制不住地哀痛出声,两岸有些文人墨客把酒临风,看见一个年轻女子捧着些什么独自哀哭,只是摇头叹息,哪里懂得她的心情。
没有改变的秦淮河,这里的一幕一幕悲喜沉凉再不会被人提起,曾经的少年皓腕凝雪,碧衣倾国,都只剩下老人口中的只言片语,除了一些附会的传奇,不会再有人懂得他的苦,不会再有人懂得他的执念。
生于七夕,死于七夕,千百年后会不会有人焚香以祭?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