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9节(1/2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

    至此,万历一朝近三十年,已完成了三大征伐。打完这三大征,整个国帑空虚,财富凋敝,连早先承诺给军士的奖赏和粮饷,都有相当一部分未曾兑现。以至于在此后数年里,多次出现了兵变的现象。

    这一年,孟家之中最年长的孩子李顺贞年满十二岁,孟子修与白玉吟的长女孟冰心七岁,孟暧与詹宇的一双儿女思平、念安尚不及六岁,孟旷与穗儿的养子小赤龙四岁。而最小的孩子,也就是孟子修与白玉吟随后诞下的小儿子刚满两岁,起名玉鹿。整个家庭因为孩子众多,而显得热闹非凡,生机勃勃。以至于大人们看管孩子实在有些疲惫。

    于是小顺贞就成了老大,被赋予了管理孩子们的重任。身为长姊,小顺贞非常有觉悟,带领弟弟妹妹自觉帮助大人们做活,跟随孟子修读书,跟随罗洵、郭大友、孟旷或詹宇习武。这是必修,哪怕再不擅长,也得掌握基础。而根据兴趣,愿意学绘画、女红的可以随穗儿;愿意学下棋、琴乐的可以随白玉吟;如果愿意学医药,则可随了孟暧。

    孩子们之中,李顺贞对医药感兴趣,在读书习武的业余,会随着小姑学医药。孟冰心文静柔和,喜好女红、书法。詹思平是个性子十分爽朗、朝气蓬勃的女孩子,最喜欢跟着孟旷跑,随孟旷学刀法。相比之下,龙凤胎弟弟詹念安就显得腼腆许多,爱读书,性子不像他爹娘,倒是很像孟子修,他也爱绘画,喜欢跟着穗儿。

    但若要论习武的天赋,孟思平居然完全比不上孟旷与穗儿的养子小赤龙。这小赤龙似乎有天生神力,年纪小小,就能拿得动相当重的东西。尤其对习武感兴趣,虽然年纪还小,但总是追着孟旷的屁股后面跑。如果孟旷没空,他就随着他郭二伯和罗大伯习武。而最小的玉鹿才两岁,目前还难以判断他将来会朝什么方向发展,但目前看来,这孩子似乎对音律十分感兴趣,不愧是白玉吟的亲生儿子。

    孩子一多,家里的住宅就不够。孟家这些年又扩了些地,盖了好几间屋子,并且专门请了工匠来,将宅院重新翻修,让家人们能住得更舒心,也让这宅子更安全,可以抵御外面的风雨乱世。郭大友、罗洵与孟家人住得不远,从孟家所在的半山处再往山里走三里地就到,他们的宅子显得更为隐秘。

    时光荏苒,岁月匆匆。不论外界有多少风雨,这一片山林就是他们的净土,似乎永远都不会被打扰一般。孩子们在这里快乐地成长,大人们则享受着与亲人、爱人、挚友团聚相守的美好。

    春日里某一刻,夕阳西下,孟旷与穗儿携手,互相依偎着从山上采花归来。岁月的流逝却并未给她们带来相貌上的苍老,她们仿佛青春永驻一般,依旧那样年轻漂亮。穗儿望着橘红色的日轮隐没在山脉的腰线之下,突然迷茫问道:

    “阿晴,家里的孩子们,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呢?难道这一辈子,就让他们永远留在这山林之间吗?”

    “这有什么不好呢?”孟旷反问道。

    “是啊……也许没什么不好。但这样的一生,或许也因为未曾见识过外面的世界而显得遗憾许多。家里的孩子们,能文能武,各个才华出众。如此勤学苦练,将来却无用武之地,实在是让我……有些慨然。”穗儿低声道。

    孟旷沉默了片刻,缓缓舒了口气道:“这山河落日,也何尝不是一种美景。若孩子们愿意走入这美景之中,咱们也不该拦着。未来的路会如何,就让他们迈步去走吧。”

    第239章 (番外终)其三(完结……

    嘉靖末年,当垂垂老矣的大才子杨慎于自己的《廿一史弹词》中写下《临江仙》时,是否只是感怀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,还是竟有预见洞彻之明,瞧见了王朝末尾的阴影袭来。这王朝如江水之上的一帆舟楫,在暗礁丛生、强波拍打下颠簸碰撞,历尽劫难,终究是在杨慎身故六十年后,迎来了最大的危机。

    万历二十八年,杨慎身故四十年后。经历三大征,大明国帑空虚,财富凋敝,人民生活愈发困苦。然而盼望着战后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章节目录